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内容

百度风投CEO AI投资就是冲着创造新业务系统去的

2019-07-24 10:15:03来源:亿欧
导读 AI 技术及其简单的商业化,并不是好的投资主题。直到今天,市场上还大量存在着一类机器视觉创业公司,只是单纯地围绕某一领域或者产品做视

AI 技术及其简单的商业化,并不是好的投资主题。直到今天,市场上还大量存在着一类机器视觉创业公司,只是单纯地围绕某一领域或者产品做视觉识别。大家可以想想,它们打败大公司或者中型的视觉公司吗?刘维认为不太可能。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42章经”,作者刘维,百度风投CEO,原标题《BV百度风投丨刘维:发明新业务系统是AI创业的最大机遇》。

以下BVCEO刘维在42章经活动上做的关于AI与产业结合探索路上感受分享,以下是分享节选:以前大家都在科普AI如何改造各行各业,而今天我更多想讲的是对AI终局的预测。从前几年的预热到现在的极热,这说明AI已经到了转型的关口。BV百度风投把AI作为投资主题,我们在这个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也很困惑,但同时也有了一些思考,接下来分享给大家。

(一)AI 技术及其简单的商业化,并不是好的投资主题

我们第一个感悟是,AI技术及其简单的商业化并不是好的投资主题。

比如头像识别、AI芯片技术等,放在十年前,这些可能是好的投资主题,因为当时AI还不热,大家对AI的认知都很浅。但问题是,这个时间节点已经过去了。而且,这些年做技术投资,很多创业者以“有订单”作为产品需求的唯一衡量点。但有时候出现了一个创新技术,但其实用户的痛点并没有那么深。

以火花塞为例,它对于上一代汽车来说,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但从历史节点上看,却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主题,因为火花塞只是一个单点技术。

首先,一个创业公司要把这项技术做得比大公司好很多,非常难。原因在于,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要革新这一单点技术,你必须要让整个产业链协同推动,同时还要考虑如何量产和成本问题。而且,就算创业公司真的做起来了,等大公司轻松入场后,最后也只是沦为先烈。其次,优化后的火花塞无外乎两种结果。

第一它能很好地在原有发动机上使用,确实提升了效率,有一定竞争力,但也很有可能原来的技术已经基本满足工业化流程了。这个时候你就要问一问,这小小的改进是否是关键性的?能否让甲方付更多的钱?

第二它的确带来了大改变,但不符合原有设备的条件,这意味着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都要跟着改,这个时候你也要问问,它值不值得让整个产业链冒这么大的风险?

最后就算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但在整个汽车行业里,火花塞这样的单点技术是一个客单价很低的生意,你的竞争对手推出的产品客单价在500-4000美金,而你的只有3美金。同时,能跑多快、给多少补贴,怎么获客等都是问题。

所以,如果不是从0到1彻底颠覆一个产业,而做的是从1到100的事,只是对原有业务进行效率上的提升,这将很难创造大的价值。

机器视觉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直到今天,市场上还大量存在着一类机器视觉创业公司,只是单纯地围绕某一领域或者产品做视觉识别。大家可以想想,它们能革新上一代的技术,提高门槛去打败大公司或者中型的视觉公司吗?我认为不太可能,因为未来总有一天,大中型公司会选择将业务横向拓展到各个领域,甚至实现端到端的系统变革,自己做芯片和传感器,优化所有工程效率。所以如果“藏身”的点不够深,就很容易被大公司所淹没。

所以说,AI技术及其简单的商业化并不是好的投资主题。

(二)AI 的核心能力,是以更小的代价去支撑更复杂的系统

那为什么我们还在积极投资AI领域呢?

因为我们坚信AI的核心能力。上面的案例我们聊的是单点技术,把AI当成一个已有业务中的小补丁,去提升单点效率,但AI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以更小的代价去支撑更复杂的系统。

拿人脸识别来说,如果从单点看,appletoapple技术的准确率远没有RFID或者NFC高,而且成本也相差很大,那人脸识别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它的优势是付出一些“识别不准确”的代价,进而大大提高系统效率,提供便利,并节约成本。也就是说,它在识别你的脸的同时,做Re-ID,理解你的动作、意图,这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更复杂多元的系统。我们在美国投了一些广义上的AR技术(中国这方面的技术很少),就是在物理世界上叠加虚拟和逻辑世界,或者工业软件信息,最后再投射回物理世界。

举个具体的场景,建筑工人原来需要自己划上1.6米高度的标记,利用AR技术后,只需要打一个1.6米的激光,在加工过程中,也会有系统进行实时纠正。其实手术等场景也一样。这看上去简单,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假设AI系统感知位置或者投射激光是通过工人的头盔,但每位工人身高都不同,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位置不固定,这就需要AI有快速理解环境,并进行快速补偿的能力。

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过去几年AI在技术上实现了进步,但应用层面还没有奏效,但或许未来5到10年,我们能看到有相应的应用。

(三)我们的投资主题只有一个,发明新业务系统,实现 0 - 1

作为AI基金,我们的投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发明新业务系统。

如果你的团队中有很多技术牛人,能最早感知到前沿技术的边界,并且有信心提前大公司三到五年把产品做出来,这当然很厉害,但也只是一个入口,出口还是要落到新业务的效率模型。就像只发明一个火花塞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发明一辆汽车,或者一种新的交通工具。那该怎么做呢?如果我们选择一些细分领域,去重新梳理业务系统之间的逻辑,就会发现大量从0到1的机会。

来看看集装箱的例子。集装箱其实是在1940年左右,才被正式标准化并投入使用。它最大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的标准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运输体系,这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运输效率。回到那个时间点,我们会发现当时每一个物流链上的节点,都有大量的人在卸货、包装、装货,非常复杂。而当有了集装箱,装货、卸货,包括整个商品包装行业的上下游,都发生了改变。所以,当我们重新发明一个“容器”,整个行业的很多节点和链条其实都改变了,它代替了很多原有节点,又诞生了新的节点。

发明新业务系统的机会是无处不在的。你去改变一件人类基本可以做到、但稍微有些困难的事,并不是终局。但是你能让它实现从0到1的改变,就要比大多数人类高一个量级。我想人类的历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利用前沿技术和对行业的理解,去发明一些新的工具,去重塑节点和业务流程。人类的组织进化,就是先标准化,再个性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AI技术还有很大空间。

以医疗技术为例,有大量潜在的数据轴需要AI去挖掘,比如扫描、成像技术,因为图像获取上存在很大误差,没办法达到通过认证的标准,必须要经过更复杂和个性化的调试才能得出一个更好的参数,或者通过其他数据轴的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做多轮次的感知技术,比如体内传感器。这在原来完全不可解,但在AI时代,就是一个有着发明新业务系统机会的垂直领域。

(四)如何抓住AI投资机会

不可避免要做加法,有机会的是垂直领域的新效率模型公司

但是要抓住这样的变革机会,就不可避免地要做加法。做加法,就要做大乙方。该过程不需要让技术100%落地,理解了技术边界就可以去找场景,往系统变革的方向去跃升。所谓大乙方,就是不满足于对单点的替代,而是和客户一起去重新定义端到端的模型,利用AI技术定义一个全新的业态。

比如零售,如果我选择融入传感器技术,做一个货架,加人脸识别的探头,其实你会发现,最终的客户营销漏斗还是没变。但如果用AI技术赋能会怎么样?我这里做个猜想:零售可不可以不是一家店,而是一块靠近通道,能够快速捕捉客户兴趣的互动屏幕,再加上一个后端的前置仓?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可能性,就像超市也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发明的新系统。

我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最惊险一跃的机会,永远是在技术尚未成熟时,比如提前3-5年去打造一个冒险的业态。在当时可能无法理解,但几年后,就是业态上的优势。不过对很多行业来说,大乙方可能还不够。我们现在非常鼓励创业者去尝试做新甲方,或者用新甲方的心态去考虑自己能不能做乙方和技术供应商。

用苹果举例。三、五年前,我们在美国投了很多农业AI项目,现在他们普遍转型,自己当甲方。在美国,农业领域的传统甲方是一些分散的中型农场,光赋能补上了其中一环,甲方在别的环节水平跟不上,也没有办法快速地把优势发挥出来——这和中国的SaaS发展不起来逻辑上是一样的。

所以美国的农业项目,通常是先拿这些甲方练手,站在大乙方的角度,去设计一个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根据下游供应链的订单来决定提前几天、去哪个区域摘苹果,以及怎么调控灌溉的时间——对苹果的整个生产环节进行数字化配置,搭建提升农场运营效率的模型。这实际上相当于树立了一个新的苹果品牌。这其实就是AI非常大的系统优势,因为AI能够让每一个苹果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实现数字化配置。

假设全果园有6657423个苹果,我到底要摘哪一个?如果是人工,肯定会根据“看上去很红”的标准,但如果使用AI技术,借助冒泡算法,我可以很确定地摘第50个红苹果,来保证交期。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农药的喷洒量和水的使用量。

这样,甲乙方的关系慢慢就会发生转变,原来的甲方变成大乙方的加盟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让传统甲方赋能AI系统,因其滞后的供销渠道,就不能把价值发挥到最大。所以现在的模式主要是,新甲方承诺给传统甲方会提供什么样的水果质量,并且负责统购统销,传统甲方只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就能实现双赢。我们今天知道的品牌商,比如Dule,其实就是这个定位。

但新甲方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素得充分开放,否则打不过原来拥有要素的老甲方。就像上一轮的房地产,老甲方只要把房子囤着就好,并不需要把它造得更好。

目前很多行业其实都存在这样的机会,尤其是今天的中国,因为中国拥有经济周期上的优势,大量的行业要素都已经充分开放、充分竞争、可交易,且需求还在快速变化且增多。

那SaaS为什么不算一个好机会?做SaaS是利用了别人已经做过的计算机服务器,所以渗透的机会有一些是属于创业者的,但也有很多属于大公司。相反,一些大家不愿意碰的垂直领域,如果你从0开始布局传感器和硬件技术,围绕该品类算法做大量的开发和优化,机会就来了。

所以我认为,10年后,中国并不会出现一批AI平台公司类机会,真正有机会的是那些垂直领域的新效率模型公司。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