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内容

农村金融市场方兴未艾 互联网推动产业创新

2019-08-12 10:51:34来源:
导读镇化趋势的不可逆转、农民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以及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日渐提高。然而,由于农村市场发展单位难以规模化

镇化趋势的不可逆转、农民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以及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日渐提高。然而,由于农村市场发展单位难以规模化、农民征信意识不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等因素,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初期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城镇化趋势的不可逆转、农民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以及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日渐提高。据社科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然而,由于农村市场发展单位难以规模化、农民征信意识不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等因素,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初期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在农村迅速普及,结合大数据风控技术,“互联网+”为农村金融带来了全新的业态,激发了农村金融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及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大量资本的涌入使得农村金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根据测算,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所管理的土地超过全部耕地面积的40%。假设其中40%的农户有借贷需求,按照粮食作物每年2000元/亩的平均收入保守估计,仅耕地土地部分就会产生超过2000亿的抵押贷款需求。目前,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仍然在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存在着供需契合度不高、风险敞口小、贷款覆盖面小等缺点,并没有真正下沉至农村。而具备长尾效应、超越空间等特征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布局农村金融,可提高供需契合度、有效控制风险、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发挥网络借贷平台融资便捷、对象广泛的特点,引导其缓解小微企业、农户和各类低收入人群的融资难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2017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十九大报告也持续关注三农问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加持下,电商、互联网金融企业、三农服务商等具备互联网创新精神的互金企业正加速渗透农业金融领域。

农业相关政策-图片来源于网络.png

目前大致有三类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包括以大北农、新希望、云农场为代表的三农服务商,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前海惠农、今金贷、宝象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银行机构的互联网金融部门。布局农村金融的平台备受资本青睐,土流网、农分期、什马金融、宝象金融以及恩多在线等获得亿元以上投资。

部分农业金融服务供应商投资情况-图片来源于网络.png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P2P网贷行业1-10月三农业务总成交量为308.91亿元,占P2P网贷行业1-10月总成交量的1.31%;截至2017年10月底,P2P网贷行业涉及三农业务的正常运营平台数量有131家,占正常运营P2P网贷平台6.63%。其中前海惠农、今金贷、宝象金融、杉易贷、大麦理财等平台专注于三农服务,已然成为探索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预计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农村互联网金融正迎来机会窗口。

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绊脚石:风控、成本和教育

风控是布局农村金融的机构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农村金额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掣肘于不完善的征信体系,交易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程度低,农村资产性质较特殊,农民通常缺乏征信记录和抵押物,只能信用贷款,加之涉农金融项目需求周期较长,易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逾期率、坏账率较高,盈利性较差。由于经营成本及农村居民征信数据难以获取等原因,部分商业银行逐步减少对农村建设的支持。此外,农户经营产品个性化、非标准化也会增加风控的难度,农村金融中普遍存在的征信问题凸显出来。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新金融服务的渗透正在让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与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户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与以往相比已有很大进步。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将业务拓展至农村,不断完善自身风控系统,追求精准获客。

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性贷款需求上,一旦碰上天灾人祸,就会出现逾期、坏账等。此外,金融机构员工操作不当或农户自身操作失误也会给造成财产损失,因此服务成本较高。农村金融业务小而分散,信贷调查人员的吃住成本、人力成本都要比其他业务高很多,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在布局农村金融的初期,很难迅速有效地获取大量资产,农村金融的反欺诈系统和信用评估系统尚未搭建完善,需要垫付巨额的成本,包括技术成本、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只有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风控的边际成本才能下降。

除风控和成本之外,教育的缺乏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包括农户的教育和业务人才的培养。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维权宣传普及力度不足、知识普及面窄的问题,有关部门仅局限于消费者保障服务资料的发放,缺乏宣传引导。其中针对农村金融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的宣传更是少之又少。农户无法形成对涉农业务的全面认知,机构的金融服务无法与目标用户有效对接。此外,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当长时间,在金融机构中找不到合适的人能在农村金融的场景中加以利用。

针对以上难点,金融机构若想在农村金融服务中攻城拔寨,就需要从风控、成本、教育三个角度入手,真正解决农户的各种金融需求。伴随着创新型互联网企业逐渐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势必会为农村金融带来许多便利和改变。

打造“线上+线下”的闭环风控模式

根据农村特有的差异化格局和“熟人社会”特征,因地制宜构造业务和风控模式。首先由于农村金融评估对象具有所处环境封闭、经营业务简单、金融风险单一等特点,需要建立 “线上+线下”的风控模型。

其次为了应对农户抵押难,多地不同金融机构开始探索从改善担保方式入手,有的开始加入政府牵头的信用认证制度,有的加入多户互担责任方式等,为涉农贷款开辟新的路径。近期还出现了险资支农贷款方式,形成了“险资直投+信用保证保险/第三方担保(或政府担保)+农险保障”的运作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农户无须提供抵质押物,但农户需要先投保农业保险。相当于把贷款风险转移到投保风险,而投保本身就具有更稳健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一方式既提供贷款资金支持,还提供保险风险保障,打破了原来对抵质押物高标准严要求的限制。

此外,互金机构也可与银行联手,贷款申请经过银行的审批程序,借助银行的风控模型筛选出未能获得银行贷款额但仍有还款保障的客户,针对这类客户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

传统银行以农行为例,在全行范围内推广特色产业、信用村信用户、政府增信和“数据网贷”等四种成熟网络融资模式。从数据来源、准入规则、授信模型等方面入手,提炼形成了茶叶、烟草、林果特色产业和财政直补、政府增信、电商平台、信用村等一系列网络融资业务模式模板和案例。成功完成了“e链贷”产品研发上线,为企业提供了电商供应链融资服务,并在江苏、广东、内蒙古、青岛和新疆兵团等5家分行启动了试点。

三农服务商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的电子交易数据,形成大数据资源,构建用户信用评估体系。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合作,为其授信提供考察依据,以向农户及中小农企提供低息贷款,并确保贷款有效用于农业种植,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农放贷信用数据缺乏的难题。

电商金融服务平台以蚂蚁金服为例,通过多渠道引入低成本、高效率的资金,依托互联网平台高效放款,充分整合农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要素,严格采取定向支付方式,农户申请的贷款定向在淘宝农资平台采购指定的农资,有效防止挪用风险;同时帮助核心企业打通销售环节,农产品销售回款与还款绑定,优先清偿平台贷款,从而形成资金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同时,从信用贷款到购买农资农具、到养殖、销售,都受阿里生态内的数据监控,可积累目标客户信用数据,建立农村征信系统,进而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风控模式。

蚂蚁金服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图片来源于网络.png

P2P网贷平台以深耕三农领域的前海惠农为例,平台与山东数家养殖、种植合作社达成了战略合作,创新性采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三农”一体化模式,打造三农产业供应链闭环。农户或农企委托合作社通过前海惠农线上平台募集资金,由合作社对项目进行评估担保,审核通过后交由前海惠农资产端进行二次风控。募集的资金通过合作社发放给农户或农企用于生产,产出的产品通过合作社的供应链体系进行销售,其收入将作为主要还款来源。这样的运作体系形成了良好的生态闭环,为农户提供销路的同时直接解决了三农金融风控难题。

前海惠农供应链金融模式-图片来源于网络.png

大数据精准授信,降低信息成本

农村金融之所以复杂性,主要是各地经济作物种植有差异、土地情况有差异、土地流转情况有差异,另外在人文方面也有地区性显著差异,尤其在制定授信额度方面,无法给出最合适的额度。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大数据积累在差异化中寻找共性。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的通知》,到 2017年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将率先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2019年底,基本实现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全覆盖。

目前已有机构在尝试针对不同地域、作物搭建大数据库,将疆域化零为整,形成以行政区县和行政村为参考的共性,加之地域特征、种植特点、种植规模、土地流转情况、人文情况、收入能力、消费能力、欺诈风险等潜在变量因素。在积累庞大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机器快速的处理数据能力,通过数据积累,将生成更多授信规则、更准确地确定授信额度。随着互联网金融场景不断深入,利用大数据解决农村人口征信不足的方式将使得农村金融信息成本显著下降。专注于“一带一路”沿线小微企业和三农项目的今金贷平台扎根西北,对西北地区信息及产业布局情况有充分了解。平台采用新一代智能大数据风控引擎+实地调研,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控制风险。同时以信用模式、债权转让模式、抵押质模式及保证模式为基础,向个人和企业提供服务。平台项目包括企业贷、农牧贷等,其中农牧贷主要涉及经济作物种植、牧业、渔业及当地特色养殖行业,结合当地市场经济环境,助其稳健发展。

普及农村金融知识,提升农村金融能力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培训还有待加强,“三农”客户金融知识匮乏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难度。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教育,政府与平台合作打造综合性涉农服务平台。只有参与者有了完善的知识储备,个人、平台、政府的合力才能共同推动农村金融能力的提升。

总结及建议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没有任何一家平台能在朝夕之间脱颖而出。面对困惑和挑战,农村金融机构正加快转型步伐以期更好地服务“三农”。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到风险可控、成本可控、人才可控,并在这片尚待开垦的蓝海中脱颖而出,第一,金融机构推动理念转型,移动互联技术能有效降成本、控风险、拓客户,农村客户“积小成大”的商业价值将更加凸显。需要重视农村金融客户,重新评估农村金融市场价值,创新做好“三农”金融服务;第二,服务对象要“抓大不放小”,既服务好涉农领域的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也要做好广大农户、小微企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普惠群体的金融服务;第三,要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把互联网智能化、多元化的基因“移植”进物理网点,为农村客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第四,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客户金融消费习惯为着力点,在抵押担保、额度、期限等贷款要素上不断创新优化,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实时化、便捷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第五,为契合互联网扁平、开放、高效等特性,金融机构内部要实施流程再造和政策调整,建立起与互联网金融运作机理相容的业务流程、信贷政策、风险管控等管理新体系。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服务的深入渗透,涉农P2P网贷平台将逐渐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一些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解决了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的痛点,不仅可以在农村获得丰富资产还可以拓展金融领域规模。如今的农村,互联网技术大大普及,电商概念不断渗透,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互联网企业多年积累的数据和模型可以帮助实现对农民的风险定价,从而能够提供更多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