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内容

文凭试过来人 兴趣是最大动力

2019-07-09 09:25:33来源:大公网
导读中学文凭试(DSE)明日放榜,面对升学前路,学生各有考量,但怎样选择才是最好?香港科学院创院院长、香港大学前校长徐立之接受《大公报》访问

中学文凭试(DSE)明日放榜,面对升学前路,学生各有考量,但怎样选择才是最好?香港科学院创院院长、香港大学前校长徐立之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香港有很多升学出路,每所学校都有自身优势,呼吁学生和家长不要执着追求名牌大学,过分看重DSE成绩,忽略学生自身兴趣。他认为,面对漫长人生路,考试只是一个过程,即使成绩未如理想,亦可选择副学士等大专课程,再衔接大学,“今次考得唔好都唔迟,最重要找到自己兴趣

DSE一试定生死的考试模式,令成绩好坏变成决定前途的关键。徐立之对大公报记者表示,DSE的原意是为中学生提供学科成绩作为参考,从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可惜现在却与大学入学试挂鈎,成为大学收生标准,“但我经常说,与其赖人哋,不如检讨吓自己,到底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你还未够20岁,将来要活到120岁,还有100年时间,你如何过活?不是靠中学这个成绩决定你之后100年的生活,所以要找自己喜欢的学科,喜欢做的事,而喜欢做的事不一定在大学里找到”。

“就算哈佛都有弱科”

不少学生和家长都有“大学梦”,大学选科更会事先参考各大学的世界排名,势要入读“好”学校。徐立之强调,每间学校都有自己强弱的学科,但很多学生只重名牌,认为必须入读某些大学才有好前途,以为世界排名好紧要。他以有“小港大”之称的珠海学院为例,即使暂未升格大学,但当初创立时大部分的师资都是港大教授,师资优良,学院亦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人才能,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公开比赛,成绩优异。他笑言:“就算哈佛入面都有好弱的学科,不是入到哈佛就叻晒。你想入哈佛?拣些弱鸡科目可能都入到。”

放榜必定有人欢喜有人愁,但即使失手,也不代表成功无望。徐立之指出,就算考试成绩未如理想,香港还有很多选择,例如不少大专院校都有开办副学士课程,为学生提供衔接大学的通道。他认为,学生只需要在副学士课程时再接再厉,寻求自己的兴趣,然后在有兴趣的学科做得更好,一样有机会衔接到自己喜欢的大学,读喜欢的学科。“不要只看现有的分数,因为将来还有很多机会”。

可考虑到内地升学

徐立之认为到内地升学亦是一个选择,但提醒学生必须有充分准备,做足功课,包括了解心仪学科的教学语言、课程内容等,最重要是努力适应当地环境。他表示,很多学生把DSE成绩看得太重,令自己喘不过气,但其实考试只是一个过程,学生应该透过考试成绩评估自身能力水平,发掘个人兴趣,继续发奋,“因为你还有很长的人生路程,即使今次考得唔好,都唔会迟”。

通识侧重时事 令学生只懂批判他人

通识科检讨引发争议。徐立之认为,现时的通识科太侧重时事讨论,沦为“文中无理、理中无文”,考试出题方式让学生只选读个别的单元,欠缺全面的知识,失去了通识科原本的意义,结果令学生只懂批判他人,却不懂批判自己。

徐立之指出,很多外国学校都表示,亚洲学生的创意和批判思维较弱,而通识科的原意正是希望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但香港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思想,令通识科未能达到其原意,只有片面认识,欠缺深入探讨。

他批评,现时的通识科共设有六大单元,但试卷设计令学生可选择性读某些单元,较难的单元例如公共卫生、能源科技与环境等往往被放弃,就连课程指引也讲明不需学习当中的科学原理,只需讲问题重要性,结果变成“得个讲字”。

他又指出,通识现时更变成侧重时事讨论,也是“因为最容易”,但因欠缺全面的知识,令学生现时只懂批判其他人和事情,对个人的弱点、爱好却从不批判。

DSE门槛 四核心科目比重过大

现时本港各所大学均以DSE“3322”成绩作为收生最低门槛。但徐立之认为3322令四大核心科目比重过大,认为毋须再坚持,即使维持四科必读、必考,大学亦不一定必睇。他又批评本港推行的STEM教育并非真正的科技教育,若香港想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学教育必须做得更好。

教育局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日前公布谘询文件,但未有改动3322入学门槛。徐立之指,明白四大核心科目有需要读,但认为毋须太着重计分,“核心科要合格大家都知,毋须再讲太多”。他认为,大学收生不一定只看3322,“可以用其他嘢搭够”。

STEM教育须改进

对于现行的STEM教育,他指STEM教育可让学生接触不同事物,摸索兴趣,但真正学识并不多,“科学知识要十分充实才能发展,但现在只知皮毛。要发展智慧城市,都要人有自己的科学智慧才行,不能只向一个方向谂,而是要全面地谂,现在明显基本知识不足”。

他以今次教改在数学科上的调整为例,新建议的确为数学较差的人提供出路,却未有为数学好的人提供奖励,亦未有提及M1、M2该如何处理,他表示,明白局方需要时间和心机探讨,但若香港想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学教育必须做得更好。“若一般年轻人连基本科技知识唔得,咁香港唯一可以发展新经济的动力都会消失,只能继续维持服务经济”。

文凭试过来人:兴趣是最大动力

图:(左起)张日荣、庄启正、黄子豪及郑智浩以DSE过来人身份,大谈当时的升学路选择

作为文凭试的过来人,有四名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也不是一帆风顺走过来,他们各自都有自己不平凡的抉择经历,也许对应届考生有所启发。

准备升大三的张日荣回想文凭试放榜前,虽拿到“科技与管理双学位”的conditional offer(有条件取录),但放榜前心情仍然忐忑,担心中文考不好,放榜日看到成绩才放下心头大石。

即将升读大三计算机工程的郑智浩坦言,当初在文凭试的中文与通识考试失手,一开始未能进入最心仪的学校,但仍然立志要往第一志愿进发,于是先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了两年工程类科目,透过努力提高GPA再进入最心仪的科大。

今年读二年级的黄子豪一开始也未能进入心目中最理想的“专业科技与管理双学位”,他就尽量减少娱乐时间,他说一堂课也没有逃过,专心听教授讲课,大二终于读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他强调劳逸结合,对学习要有热诚,还要做好时间规划,“我有一个时间表,哪些时间做些什么,一定会stick to schedule,就这样坚持了半年”。

放弃热门学位 身边人感浪费

准备升大二计算机工程的庄启正,文凭试放榜时的分数,可以升读较抢手的理工大学物理治疗科目,但是他仔细考虑后觉得自己还是对工程更感兴趣,面对跟着分数走还是跟自己兴趣选科,他坦言当时甚感挣扎,身边人会感觉浪费可惜,但最终觉得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会有更大动力。他现在做的就是自己更感兴趣的工程,平时喜欢看机械运作,在一个水底机械人设计赛中,他贡献了大部分的设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