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内容

长征五B首飞成功 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豪迈出征

2020-05-06 10:13:24来源:
导读今天来聊聊一篇关于长征五B首飞成功,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豪迈出征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长征五B首飞成功,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豪迈出

今天来聊聊一篇关于长征五B首飞成功,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豪迈出征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长征五B首飞成功,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豪迈出征,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陕西力量

为长五B发射成功助力

5月5日18时,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豪迈出征,成功将我国新一代航天飞船试验船送入近地轨道。

该型火箭的全系列动力由总部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提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试验船量身定制了中继终端和天线网络;航天科技四院提供了火箭的消氢点火装置和C/C密封材料,为火箭成功发射保驾护航。

航天六院:研制交付两种共10台主发动机

本次发射,六院为火箭研制交付了两种共10台主发动机,分别是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组成的芯一级动力和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助推器。

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介绍,除了为火箭飞向太空提供上千吨推力之外,在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航天飞船试验船上,还有六院研制提供的返回舱和服务舱推进子系统,可以实现飞船在轨自主飞行段姿态、轨道控制以及返回再入过程中的姿态控制功能。其中,返回舱上配置了无毒推进剂推进系统方案。

试验飞船方面,六院开展了推进技术创新,返回舱推进子系统采用了新型单组元无毒推进系统技术方案,大大提高了系统安全性,为后期载人发射提供了较高的安全保障。此外,服务舱推进子系统新研制配套了目前国内航天器领域最大容积的贮箱。

零窗口发射、一级精准入轨

考验芯一级发动机

由于长五B火箭与长五火箭的任务要求、构型、载荷和入轨方式都不同,为芯一级发动机——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长五B火箭是为我国空间站建设服务的,后续将承担空间站发射对接任务,因此此次首飞将模拟这一工作条件,需要精准的发射时间,也就是“零窗口发射”。“说好几点几分,必须分秒不差。”长五火箭副总师王维彬介绍,“未来要实现在天上对接,到了时间点不发射,就错过了对接的最佳时机。”

其次,长五B火箭由助推发动机和芯一级发动机提供推力,和长五火箭相比没有了上面级发动机。也就意味着,在火箭助推分离的瞬间,加速度将更大,紧接着由于助推分离丧失一部分推力,加速度瞬间达到最低。发动机必须适应短时间内入口压力的剧烈变化。

长五B的新构型带来了第三个挑战,也就是“一级精准入轨”。空间位置六个自由度,都必须精准控制。长五火箭有上面级发动机,可以由姿控系统进行有效控制。但本次任务,需要大推力发动机直接将有效载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对于发动机关机推力变化的精准预测和一致性分析有更高的要求。“对推力室而言,就是燃烧要稳,避免工作中的压力脉动。此外,也要求阀门和涡轮泵动作的一致性要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北京11所原推力室设计部主任许晓勇说。

针对上述三个挑战,研制队伍通过大量的课题研究与试验验证,将这些难点逐一攻克。

新型姿控发动机

让新飞船飞得更稳

试验飞船由返回舱和服务舱两舱结构组成,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承担了两舱推进系统的研制工作。

服务舱推进系统首次成功设计了适应超大推进剂装载量的空间推进系统,研制了目前国内容积最大的2900L表面张力贮箱,研究并采用连续气体激励法进行超大容积表面张力贮箱推进剂剩余量的计算。

返回舱推进系统成功研制了空间推进系统领域首创的返回舱无毒推进系统及其关键单机——无毒HAN基发动机,并在推进系统设计中适当考虑了重复使用问题。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推进系统的研制,将为未来载人登月及低成本重复使用航天技术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服务舱推进系统配套4台2500N轨控发动机和20台姿控发动机,为飞船飞行和变轨提供精准动力。发动机配置了燃烧稳定装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动态燃烧稳定性评定试验,是国内第一台“动态稳定”的空间发动机,可保证载人飞船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特殊要求。

航天五院: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 安全性高、可重复使用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专家介绍,新一代载人飞船是全面升级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采用返回舱与服务舱两舱构型,在未来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可一次运送6-7名航天员。这次亮相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该飞船适应载人和载货等多项任务,满足我国近地空间站运营和载人后续工程等任务需求,是高安全、可重复使用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试验船量身定制了中继终端和天线网络,确保了试验船与地面的实时通信。

据西安分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研制负责人余晓川介绍,相比以往的飞船飞行任务,在此次的飞行任务中,中继终端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首先是由于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运行的轨道为近地点高度约为300公里、远地点高度为180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试验船运行的速度和与中继卫星之间的距离都会产生变化,这对中继终端的捕获和中继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是由于该试验船运行轨道空间辐射效应较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空间单粒子效应而影响通信质量。

西安分院为试验船研制的天线网络虽然体积很小,却能量巨大,整个试验船上十余幅天线的信号都必须通过天线网络来传输,它是试验船重要的“信号枢纽”。

航天四院:消氢点火装置和C/C密封材料成功应用

在这次发射中,航天科技四院42所研制的消氢点火装置和43所研制的C/C密封材料成功应用于长五B火箭,为其成功发射保驾护航。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五号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液氢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消氢点火装置能点燃火箭发射的“第一把火”,消除火箭发射前排放的大量低温氢气,安全护航长征五号B。该装置采用高安全性的药剂材料和先进的控制技术,确保能够“准时、准确”点火,待消除氢气后又能及时“熄火”。实施双层保护设计,不仅能承受火箭发射时产生的高热流冲击,而且具有防爆功能,避免可能引起的安全事故。

另外,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采用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而43所研制的C/C密封材料应用于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关键部位,能在高低温、高压、高速旋转条件下工作,具有自润滑特性以及高强耐磨低渗透特点,在多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扩展阅读:2018年:长征五号发射失败的背后,谁能想到损失如此巨大

很多人可能对航天、火箭都没有了解,并没有看过真的火箭,甚至从未注意到这些。但我今天要讲的是能影响到你们未来生活的事情,这一定得从火箭讲起。

火箭发射影响未来

我们先看一个录像(注: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火箭发射),请大家注意最后一句口令——“跟踪正常”。特别遗憾,300多秒之后,火箭发射的推力终止,火箭坠入大气层。

这是一枚什么火箭?这是我们用了整整十年(2006~2016)研制的一枚最大的火箭。它的起飞推力是1064吨,有8台100吨的发动机及2台75吨的发动机同时点火,它可以把我们现有火箭的运载能力从低轨的10吨提至25吨,从高轨的5吨提至15吨。

就是这枚火箭,它本应承担我们未来极其重要的任务,也被寄予了特别多的期待,但是很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并且由于它出的问题,还给后续诸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被动和不利影响。

举个例子,执行嫦娥三期探月工程(绕、落、回)主任务的嫦娥5号,原计划是要去月球的背面采样,而且是人类迄今在月球采样最多的一次。但目前来看,由于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失利,该任务能否执行还未可知。

紧接着,我们还要在2020年完成天宫站的发射,人要在天上搭一个短期有人值守的天宫站,把100吨的实验仓、空间仓搭载到太空上去做科学实验。该任务也同样受到了影响。

再来看看还有什么任务?有的国家的航母经常到我们家门口来晃悠,到南海、到东海、到黄海。它来没关系,但我们不能不知道它来了,也不能不知道它来干吗了。

它不是来给我们送米的,它是过来威慑的!我们必须掌握它们的动向。

那它的航母战斗群在什么位置你看得见吗?形象地说,在茫茫大海上,一个航母战斗群就是一颗小米粒的大小,你能看见吗?如果没有天上的预警卫星,你都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等你能看到的时候,它们已经把你消灭了。

说到的北斗卫星,我们要在2020年发射完成全球组网的35颗卫星,这其中包括完成导航、定位与授时,今年我们就要完成16颗卫星的发射。

预警卫星还有别的什么用处?它还可以对地震、山洪、飓风等灾后重建做出评判。大家还记得2008年的汶川地震吗?北川到底震成什么样我们并不知道,当时我们没有应急卫星群,没法评估灾区情况,一切只能凭着自己的决心,尽早打通通往北川的道路。

但是下了这个决心就一定能实现吗?不是的。道路能否打通,这并不看我们的决心有多大,而是看打通的条件是否具备。如果不了解地震的情况,我们就很难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卫星及卫星群去了解。

火箭发射任务太重

大家看一看,我们近五年到底发射了多少卫星?从2013年的15颗到2017年的18颗,我们总共发射了90颗。在2016年我们发射了22颗,和美国人并驾齐驱、名列第一。

有人说,再多打几颗行不行?行,但生产能力不够呀。我们的火箭通常是3年以前就开始进行零部组建研制和分系统齐套的试验,接着是总装测试,再拉到发射场去发射。发射周期最短的是15天,最长的要100多天,按照这个频率,我们每个月基本能打一发。

有人说,这个频率已经很不错了,超过了欧洲和日本,有时候还和美国并驾齐驱。但今天来讲这还远远不够! 2018年我们的任务是完成35次发射,35次!这要创造航天火箭发射史上的新高!

但是,今天我站在这儿说,我没把握。

为什么没把握?一年计划完成35发,那么一个月要打将近3发,其中不允许有1次失败,哪怕是1次失败,全部计划都得推后。我们的计划里没有留任何的余量,如果有一点闪失,我们的任务一定完不成!

大家看看,2018年伊始我们拉开了一个什么样的序幕。9号长二丁(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接着是长三乙(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再是19号的长十一(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10天里我们发射了3枚火箭。

今年的任务很重,但是我心里没有底。我总不能把胸脯拍得当当响地说,35没问题,还可以更多。因为我们还有好多问题:火箭卫星成本高、发射周期长、人员力量不足、特别是质量控制不稳定。我不敢保证做到百分之百万无一失,一旦有问题,整个计划就得泡汤。

所以,35这个数字是个特别大的压力,但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完成。

火箭发射市场需求

来看一看,市场到底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我们说“对地观测“得了高分,而今技术突飞猛进,我们可以从200公里到30000公里对地进行观测,观测的精度从10米到5米、3米、1米、0.5米,如今精确到了0.1米。

精确到0.1米的对地观测使得我们可以看清在场的所有人,男女老少全都看得一清二楚,连各位的车牌号也逃不掉。但是,该如何科学使用这些数据,是我们目前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们要把观测到的这些数据应用到社会治理及国防建设当中,还要运用到无线WiFi的使用中。

大家都知道现在飞机上可以用WiFi了,都感觉是个好事。

现在全球三分之一的航班有WiFi,美国的这个比例达到三分之二,而我们才刚开始,且情况并不太理想,比如复兴号上有WiFi但和谐号就没有。

不过我们相信,未来我们可以做到,无论搭乘何种高铁或飞机,人人皆可享受到便捷的移动通讯。

再来看我们的交通,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哪里的城市都一样拥堵。但是我问你,这种拥堵是必然的吗?你们可不可以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当车辆、信号、道路及管控体系都变得智能后,这个问题将不再出现。

过去这十几年,我们从互联网进步到移动互联网,接下来我们将打造万物智联。今天你往这凳子上一坐,你的信息就留在凳子上了,你往床上一躺,这床就告诉你它上面还睡过什么人, 你一穿鞋,这鞋又会马上告诉你是否得了脚气,仔细想想,这还挺可怕。

火箭发射技术迭代

但是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往前走的,问题和需求倒逼技术的更新进步。那技术怎么进步?首先,研发重复使用技术。我们正在开展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技术研究,包括伞降回收和垂直起降技术,完成部分试验验证,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其次,研发海上发射技术。我们开展了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技术研究,完成首次试验飞行,为商业航天发展提供新的支持。我们可以将一些小火箭和商业火箭的发射转移到海上,在公海上怎样打都砸不到人,只能砸着鱼。

而在此之前,每次火箭发射完都能听到火箭残骸将贵州、四川、青海、宁夏等地房子砸塌了的情况。

在现在的,你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太难了!找不到了!所以,我只能每次祈祷,火箭别把人砸死了。但如果是砸在海上就没问题了,我还没听过人在海上出什么问题,因为人还没扎堆到海上去呢。

第三,发展组合动力技术。我们要集成火箭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的优势,实现亚轨道飞行。各位尽早买票,目前还不太贵,到亚轨道转一圈,看一看我们美丽的、蓝色的地球。

我曾在发射北斗的时候看过一次,正好火箭上有一个摄像头,我看到地球是蓝蓝的,那一天我激动得不得了。地球是一个非常美的星球。

第四,我们要推进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1000吨以上的叫大火箭,而3000吨的叫重型火箭,它可以把100吨的东西瞬间推到200公里的高度。重型火箭的研制我们要在2030年完成。

2018,商业航天元年

如此多的技术爆发意味着商业航天的到来。我们可以说,2018年是商业航天的元年。在商业发射、太空旅游、天地一体化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全球的商业航天已经风生水起。

在美国的SpaceX让我非常敬佩,他们那么一点人,却做了那么多事情。我感觉到确实老了,但现在不是老和年轻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现在,我们要努力地改革我们的体制、机制,让我们体制内的生产力也得以充分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国内的商业航天发展态势喜人,我们现在有商业航天的卫星公司、火箭公司、测控公司,我们还,在着手准备商业性的发射场。当一切条件具备后,商业航天的利好空间也就来了,这里面将诞生出无数独角兽。

我们常说下一个风口在哪儿?在商业航天,这将是一个超万亿的市场。

在这个领域,猪可以吹起来,马可以吹起来,什么都可以吹起来。

商业航天涵盖了小卫星、太空旅游、新材料、航天生物等等众多领域的项目,未来我们一定能发展的更好!

为子孙后代找个备份星球

1935年,被誉为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去世,在他的墓志铭上镌刻着这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

人类从衍生至今已有300万年,这期间无数和人一样的物种都灭亡了,人类会不会和其他物种一样,也有灭亡的一天呢?

我想问大家,当我们的子孙后代要灭亡时,他问他的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你们当时为什么不给我们找一个备份的星球?你们当时为什么不做个技术让我们飞向那个星球?你们为什么不让我们像你们之前那样快乐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